
2021年1月4日晚上,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“儒商论域·线上特辑”第三场在腾讯会议进行。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先生以方太文化为例,分享了对“新时代·新商业·新文明”的理解,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建宝博士主持并评议。
(主讲人:茅忠群先生)
一、儒商的精神源泉:身心合一的为己之学
天命之性由人心开显,这种“性由心显”的人文精神为宇宙的大化流行赋予了意义,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人,当然有能力获取财富并能够赋予财富以价值和意义。以商业行为在此岸成就人伦幸福的人就是儒商。
孟子曰: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。”王阳明先生认为,无论士农工商,“其尽心焉,一也。”在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活动中,“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,则一而已。”阳明先生还指出:“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,虽终日做买卖,不害其为圣为贤,何妨于学?学何贰于治生?”如是,“士农工商,四民异业而同道。”
儒商的精神源泉是以身心为源,即体即用。
方太提出的“动心、放心、省心、舒心、安心”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。产品让人动心,客户买的放心,用的省心,所有的人都很舒心,得到安心。
方太以人为本,以心为本,以心灵的成长为本。以心为“宪法”,制定了100多条的《基本法则》,形成更加全面、更加具体的指导原则和法则:德法管理;品德领导;组织修炼;智慧思维;行于中道;美善创新;精诚品质;无为而治。
如是,企业不仅仅是经济组织,还是社会组织。质言之,为社会提供价值而获取利润的商业组织才叫企业,否则就是慈善机构或者黑手党组织。心灵立志做一个好企业是因,由此产生的社会福利包括公益慈善才是果。
身心一体方为“仁”。茅忠群认为,仁爱之心是创新的源泉。朱子曰:“恻隐之心,浑身皆是,无处不发。如见赤子有恻隐之心,见一蚁子亦岂无此心!”此一法眼不仅可以革故鼎新,而且可以超越西方启蒙心态,超越绝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,或可做好高难度的创新行动,即创新为幸福而不是创新为功利。非不能也乃不为也。创新恰恰体现敬天畏地之本心,实践知止有定之中道。质言之,“创新的源泉是仁爱,创新的原则是有度,创新的目标是幸福。”
为仁由己。一言以蔽之,儒家乃为己之学。己立立人,己达达人。子路问君子。子曰:“修己以敬。”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曰:“修己以安人。”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曰:“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尧舜其犹病诸?”为己之学如何在实践中落实?商业是修身立己的一种实践。仁智勇三达德是己之自立,垂范感化他人是己之发用,方太的“五个一”(立一个志、读一本经、改一个过、行一次孝、日行一善)是己之修身功夫,是王阳明先生教导的“立志、勤学、改过、责善”之现代版。
二、儒商的行动纲领: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
第一,儒家是学习的文明而不是传教的文明。
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!?”在方太,员工是快乐地学习而不是被强制执行。明师是方太文化的承载者、实践者和弘扬者。无论领导、员工,都是“明师”,明心以见性,明礼以成人,明道以优术,明礼以成物。功夫没有躐等,企业文化建设亦如是,关爱感化、教育熏化、制度固化,直到才能强化的收获期,层次分明,从被接受被关怀到被教导被熏化,草尚德风,过化存神,存而有序,制以度量,日新月异,自强不息。茅忠群本人也在不断地学习,既学习西方工商管理知识也学习东方传统经典。
第二,儒家是与时俱进的文明而不是僵化保守的文明。
子曰,“行夏之时,乘殷之辂,服周之冕,乐则韶舞。”舜王的乐舞,夏朝的日历,殷商的马车,周代的衣冠,因革损益,在传承中不断创新,这是“为邦”之道。这种“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”的文化基因使得儒商有创新的根源意识,有“以仁为本”的创新动力和“以人为本”的创新方向。方太建立了产品、营销、战略、管理等四大创新机制,正如上文所述,这是以仁爱为本的创新,而不是“打鸡血式”的创新。
第三,儒家具有强烈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。
孔子批判自己“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!”王阳明进一步指出,“夫学贵得之心,求之于心而非也,虽其言之出于孔子,不敢以为是也,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?求之于心而是也,虽其言之出于庸常,不敢以为非也,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?”
在25年的成长过程中,方太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管理文化,在传承与发展中摸索,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,如:西学优术、中学明道,并进行文化弘扬与模式的完善,以期实现生命事业双成长,物质精神双丰收。方太有十个“三”的价值观,其中的“三大作风”之一就是反省与唤醒。其余两大作风是密切联系顾客,坚持深入现场。
质言之,儒家是实践的学问。《中庸》所教,尊德性与道问学相辅相成。孟子所赞,睟面盎背,形于四体,唯有圣人能“践形”。直到王阳明揭示“知行合一”之理,立“致良知”之教。在此市场经济的历史大潮中,商业当然是儒者最好的实践之一,儒商就是在商业实践中实现财富的积累并成就君子人格,富而好礼而不骄,兼济天下有担当。
孔子曰:“我欲载之空言,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!”践行体系是方太文化的落地部分,战略、运营、人文、风险四大管理是其提升企业之“术”,使得中西合璧的管理思想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。创新立美、品质立信、成本立惠、品牌立义,是中西合璧的管理典范。孟子曰:“有诸己之谓信,充实之谓美。”美和信都来4于“己”,己之内在仁心的发用,表现为外在产品的美和信。
如是,“人品、企品、产品三品合一”成为方太的“核心价值观”,“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”是方太“使命”,“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”是方太“愿景”。修心,积德,做事,无不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教义。
如是,身心合一的为己之学与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,在此胜利会师。冲漠无朕,成就心物之融为一元,万象森然,实现财源之汇通四海。融通无碍,以一会万!
三、新商业文明:为仁而富,以富行仁
蒸汽机已经进入了博物馆,赛博(Cyber)世界方兴未艾,移民火星从科幻小说变成工程师的图纸,数字化时代实现了数字产品的“无限供给”而不是对有限的石油煤炭你争我抢,原住民从西方人眼里所谓的“野蛮人”回归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类良知的保任者,他们或许才是体现人类过去、展现人类未来的先知大德。人类正在从雅思贝尔斯(Karl Theodor Jaspers)所揭櫫的“轴心时代”进入到“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”的第二“轴心时代”。人类进入了新时代。新时代呼唤新商业,新商业造就新文明。新商业文明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创新,是在自由与平等、公平与效率的张力之中实现共同富裕、全民幸福的新“方程式”。那么,新商业文明“方程式”是什么?
新商业文明“方程式”的简化版至少是由“心 ”这个“自变量”与“法”“术”两个“因变量”构成,“道”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。在企业管理中,如果基本法则是“法”、践行体系是“术”的话,那么核心理念就是“道”。“道”在人“心”。企业为什么?企业成为什么?企业家信什么?都来自企业家的“心”。其战略决策的根源是其企业文化,而企业文化又来自企业创始人的“心”。“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”。无论人品、产品还是企品,是一不是三,都是心品。《大学》所教,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本立而道生。在此,再举一例以明“道”。
决定不上市的方太公司实行了“身股制度”以激励员工。员工以“身”入股,而不是以“钱”入股。凡是入职方太满两年的员工都自动持有“身股”,参与分红。方太每年用于身股分配的总利润占公司利润总额的10%左右(含销售分支机构在内)。
“身股制度”是“晋商文化”的流风善政,是日本终身雇佣制的中国版,是德国莱茵资本主义的儒家版,是对以杰克•韦尔奇(Jack Welch)之末位淘汰制度为代表的盎格鲁-撒克逊资本主义(Anglo-Saxon capitalism)的颠覆。所谓末位淘汰,就是组织内有大约10%的员工每年或将被解雇,这或可提高效率,但是并没有完全体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精神。当然,终身雇佣制也容易产生冗员和怠工,牺牲了公平,影响了发展。方太“叩其两端”,得其“中道”,努力实践儒家的中庸智慧。比如,对于连续两年评分都是C的员工,方太对其采取降薪、降职或者转岗等处理手段,而不是一裁了之。
方太视员工为家人,视顾客为家人,是一种家企同构的文化,或可超越传统家庭观念之狭隘与现代民族国家思想之窠臼,构建信赖社群(fiduciary community),实现共同富裕。可谓“为仁而富,以富行仁”,实现“利者,义之和”的《周易》之教。
四、结语:饱乎仁义,富而好礼!
任何企业都是有文化的,茅忠群先生如是说。方太文化经历了连续二十五年的传承、发展、调整和完善,现在成为方太的“核心竞争力”之一。方太有自己的企业大学,设计了课程体系,建立了体验营和修炼营。
企业文化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基底。见贤思齐是企业家修身养性的助缘。按照方太的发展经验,无论是员工的成长还是客户得安心,无论是社会的正气还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,无论是企业家个人的财富增长还是全社会的福祉之增加,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(organic integrity)。孟子曰:“《诗》云:‘既醉以酒,既饱以德。’言饱乎仁义也,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。”
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“礼者,天地之序也。”“富而好礼”是当代儒商的心法。
企业家能够以礼进行立法优术。荀子曰:“礼者,法之大兮、类之纲纪也。故学至乎礼而止矣。”
企业家能够以礼进行企业治理。子曰:“礼者何也,即事之治也。”
企业家能够以礼通天地,实现天德流行的内在超越,达到天地境界。
礼的根源还在仁。天命之谓性,性由心显,修身以为本,身以礼成;身心为仁,克己以复礼,十字打开,修己以安人;天地群己,互感互通;大化流行,生生不息!
对于文化中国来说,无论士农工商,出入“两希”尚待僧肇之慧 ,返归“六经”犹需子思之诚 。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!
Copyright@2014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京ICP备案1253235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4号楼 技术支持:iWing